10月28日上午,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科研基地揭牌仪式在成都隆重举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郑凌志与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委员、总规划师王浩分别致辞并共同揭牌。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静、副主任郭旭东、省国土资源厅科技与对外合作处负责同志出席仪式。仪式由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科技与对外合作处处长唐明主持。
揭牌仪式上,王静宣读了成立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科研基地的决定,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院长罗旭刚代表建设单位发言,成都市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同志致辞。
郑凌志首先代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和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向四川成都科研基地的成立表示祝贺。他介绍了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的情况,并指出,基地建设是实验室未来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也是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的重点工作,今后一段时期,将在国土资源部的指导下,与省院和地方国土资源局合作,通过我国典型区域的基地建设,为土地科技提供支撑保障,为我国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制订提供支撑。
郑凌志指出,四川成都科研基地的建立,既较好地反映了部重点实验室全国土地科研基地的战略布局,也为四川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试验和应用途径。未来各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在项目合作、技术转化、人才培养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围绕国家目标和地方土地管理的实践需求,开展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研究,促进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应用转化,为增强区域土地资源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郑凌志还对四川成都科研基地建设提出意见:一是将野外科研基地建成土地科技研究与创新的合作平台;二是把野外科研基地建成土地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三是把野外科研基地建成土地政策跟踪、评估和试验的重要平台。他希望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要认真领会中央和国务院最近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的新的任务和要求,落实徐绍史部长"着力在提高土地管理理论、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有效性上下功夫"的重要批示,站在科研前沿,利用基地优势,深入研究,支撑高端决策,并预祝四川成都科研基地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和灿烂的明天!
王浩在致辞中指出,将科技同国土资源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土地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促进国土资源事业的长足发展,提高国土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和决策科学化,是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和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是推动土地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型国土资源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更是土地业务与科研良性互动的重要平台。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积极支持四川省、成都市开展野外基地建设,为我省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切入点,也给我省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成都市规划地籍事务中心具备了承担重大项目的科研能力。这都必将为野外科研基地的建设和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证。
王浩强调,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将大力支持野外科研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也希望参与科研基地建设的有关单位和同志们借这次揭牌的"东风",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土地资源野外观测和科学研究,注重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力争产出创新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争取把基地建设成为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在西南地区重要的"产、学、研、用"基地。同时,要发挥规划院系统整体合力,切实加强交流与合作,把基地建设成为院际合作的精品和典范。
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院罗旭刚院长发言表示,要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的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在省国土资源厅的正确领导下,与兄弟建设单位通力合作,把四川成都科研基地建设成一个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科研平台,为我省国土资源管理事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服务和支撑保障。
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成都市国土资源局、成都市国土规划地籍事务中心负责同志及干部职工代表参加了揭牌仪式。
据了解,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和《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土资发〔2006〕58号),为加强野外科学技术研究,进一步夯实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基础,2011年1月,国土资源部作出重要安排部署,在全国组织开展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命名和建设工作。四川成都科研基地正是为贯彻这一重大部署,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与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及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院、成都市规划地籍事务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建设的科研基地。主要任务是在成都市都江堰市等地部署实验观测平台,重点开展成都平原土地利用变化预警与综合示范,对产业、功能用地等土地变化进行长期观测,跟踪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并进行实证分析等。主要工作内容是在都江堰市建成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综合监测的观测站,开展综合观测及专项研究。四川成都科研基地的建设,必将对全省国土资源管理和科技工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