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 -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国土资源部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
2011-03-03 |  来源:  |  分享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

49

《国土资源部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已经20101129日国土资源第6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徐绍史

二○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国土资源部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

  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法律体系,决定对以下规章作出如下修改:

   一、将《征用土地公告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0)的名称修改为“征收土地公告办法”。

   二、将下列规章有关规定中的“征用”修改为“征收”

   1.《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3)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九条

   2.《征用土地公告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0)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十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

   3.《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7)第二十条

   三、本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征用土地公告办法》、《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后,重新公布。

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

   (1999年3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3号公布  根据20101130《国土资源部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加强土地管理,规范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依法应当报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用地的申请、审查、报批和实施,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设用地的申请受理、审查、报批工作。

   第四条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建设单位应当向建设项目批准机关的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预申请。

   受理预申请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土地供应政策,对建设项目的有关事项进行预审,出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第五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使用土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

   建设单位提出用地申请时,应当填写《建设用地申请表》,并附具下列材料:

   ()建设单位有关资质证明;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或者其他有关批准文件;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初步设计或者其他有关批准文件;

   ()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占用耕地的,必须提出补充耕地方案;

   ()建设项目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应当提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第六条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建设用地申请,应当受理,并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第七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占用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和征收土地方案,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村庄和集镇规划占用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第八条  建设只占用国有农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只需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和供地方案。

   建设只占用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只需拟订征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

   建设只占用国有未利用地,按照《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应由国务院批准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只需拟订供地方案;其他建设项目使用国有未利用地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办理。

   第九条  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应当包括项目用地安排情况、拟使用土地情况等,并应附具下列材料:

   ()经批准的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占用基本农田的,还应当提供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由建设单位提交的、有资格的单位出具的勘测定界图及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

   ()地籍资料或者其他土地权属证明材料;

   ()以有偿方式供地的,还应当提供草签的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及说明和有关文件;

    ()为实施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占用土地的,还应当提供城市规划图和村庄、集镇规划图。

   第十条  农用地转用方案,应当包括占用农用地的种类、位置、面积、质量等。

   补充耕地方案,应当包括补充耕地或者补划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质量,补充的期限,资金落实情况等,并附具相应的图件。

   征收土地方案,应当包括征收土地的范围、种类、面积、权属,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需要安置人员的安置途径等。

   供地方案,应当包括供地方式、面积、用途、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标准、数额等。

   第十一条  有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收到上报的建设项目呈报说明书和有关方案后,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应当在5日内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并将审查所需的材料及时送该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对依法应由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呈报说明书和有关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必须提出明确的审查意见,并对报送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农用地转用、国务院批准征收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农用地转用方案后,应当将批准文件和下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的材料一并上报。

  第十二条  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上报的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并按规定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30日内审查完毕。

   建设用地审查应当实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内部会审制度。

   第十三条  农用地转用方案和补充耕地方案符合下列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方可报人民政府批准: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确属必须占用农用地且符合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确定的控制指标;

   ()占用耕地的,补充耕地方案符合土地整理开发专项规划且面积、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单独办理农用地转用的,必须符合单独选址条件。

   第十四条  征收土地方案符合下列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方可报人民政府批准:

   ()被征收土地界址、地类、面积清楚,权属无争议的;

   ()被征收土地的补偿标准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

   ()被征收土地上需要安置人员的安置途径切实可行。

   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依法签订临时使用土地合同并支付临时使用土地补偿费,不得办理土地征收。

  第十五条  供地方案符合下列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方可报人民政府批准:

   ()符合国家的土地供应政策;

   ()申请用地面积符合建设用地标准和集约用地的要求;

   ()划拔方式供地的,符合法定的划拨用地条件;

   ()以有偿使用方式供地的,供地的方式、年限、有偿使用费的标准、数额符合规定;

   ()只占用国有未利用地的,必须符合规划、界址清楚、面积准确。

   第十六条  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批件后5日内将批复发出。

   未按规定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不予批准建  设用地。

   第十七条  经批准的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由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补充耕地方案经批准下达后,在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落实;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占用土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落实。

第十九条  征收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批准文件之日起10日内,在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乡、镇范围内,公告《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内容。

公告期满,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征收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登记情况,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在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乡、镇范围内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内容,应当符合《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三款的规定。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向被征收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支付土地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并落实需要安置农业人口的安置途径。

  第二十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

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占用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公布规划要求,设定使用条件,确定使用方式,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  以有偿使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并向建设单位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土地使用者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后,依照规定办理土地登记。

   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建设单位颁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和《建设用地批准书》,依照规定办理土地登记。《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应当包括划拨土地面积、土地用途、土地使用条件等内容。

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建设单位应当将《建设用地批准书》公示于施工现场。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提供国有土地的情况定期予以公布。

   第二十二条  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跟踪检查。

   对违反本办法批准建设用地或者未经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应当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881122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国家建设用地审批工作的暂行规定》和1990429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审批管理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征收土地公告办法

(2001年10月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10号公布  根据20101130《国土资源部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规范征收土地公告工作,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经济建设用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征收土地公告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征收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应当在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村、组内以书面形式公告。其中,征收乡()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在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进行公告。

   第四条  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收到征收土地方案批准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征收土地公告,该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第五条  征收土地公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征地批准机关、批准文号、批准时间和批准用途;

   ()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位置、地类和面积;

   ()征地补偿标准和农业人员安置途径;

   ()办理征地补偿登记的期限、地点。

   第六条  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应当在征收土地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指定地点办理征地补偿登记手续。

   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未如期办理征地补偿登记手续的,其补偿内容以有关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调查结果为准。

   第七条  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批准的征收土地方案,在征收土地公告之日起45日内以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为单位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予以公告。

   第八条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本集体经济组织被征收土地的位置、地类、面积,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种类、数量,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数量;

   ()土地补偿费的标准、数额、支付对象和支付方式;

   ()安置补助费的标准、数额、支付对象和支付方式;

   ()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和支付方式;

   ()农业人员的具体安置途径;

   ()其他有关征地补偿、安置的具体措施。

   第九条  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有不同意见的或者要求举行听证会的,应当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

   第十条  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研究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不同意见。对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举行听证会。确需修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批准的征收土地方案进行修改。

   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审批时,应当附具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的意见及采纳情况,举行听证会的,还应当附具听证笔录。

  第十一条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批准后,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将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拨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后,有权要求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一定时限内提供支付清单。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有权督促有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收支状况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予以公布,以便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查询和监督。

   第十三条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受理对征收土地公告内容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内容的查询或者实施中问题的举报,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四条 未依法进行征收土地公告的,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依法要求公告,有权拒绝办理征地补偿登记手续。

   未依法进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的,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依法要求公告,有权拒绝办理征地补偿、安置手续。

  第十五条  因未按照依法批准的征收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进行补偿、安置引发争议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裁决。

   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收土地方案的实施。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211起施行。

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

(2003年1月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17号公布  根据20101130《国土资源部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依法、公正、及时地做好土地权属争议的调查处理工作,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土地权属争议,是指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归属争议。

   第三条  调查处理土地权属争议,应当以法律、法规和土地管理规章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面对现实。

  第四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权属争议案件(以下简称争议案件)的调查和调解工作;对需要依法作出处理决定的,拟定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定专门机构或者人员负责办理争议案件有关事宜。

  第五条  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案件,由争议土地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

   前款规定的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案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由乡级人民政府受理和处理。

   第六条  设区的市、自治州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下列争议案件:

   ()跨县级行政区域的;

   ()同级人民政府、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交办或者有关部门转送的。

  第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下列争议案件:

   ()跨设区的市、自治州行政区域的;

   ()争议一方为中央国家机关或者其直属单位,且涉及土地面积较大的;

   ()争议一方为军队,且涉及土地面积较大的;

   ()在本行政区域内有较大影响的;

   ()同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交办或者有关部门转送的。

   第八条  国土资源部调查处理下列争议案件:

   ()国务院交办的;

   ()在全国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

  第九条  当事人发生土地权属争议,经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提出处理申请,也可以依照本办法第五、六、七、八条的规定,向有关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查处理申请。

  第十条 申请调查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申请人与争议的土地有直接利害关系;

   ()有明确的请求处理对象、具体的处理请求和事实根据。

  第十一条 当事人申请调查处理土地权属争议,应当提交书面申请书和有关证据材料,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

   申请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姓名和职务;

   ()请求的事项、事实和理由;

   ()证人的姓名、工作单位、住址、邮政编码。

   第十二条 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代为申请土地权属争议的调查处理。委托代理人申请的,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写明委托事项和权限。

  第十三条  对申请人提出的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的申请,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进行审查,并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见。

   认为应当受理的,在决定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书副本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在接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30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案件的处理。

   认为不应当受理的,应当及时拟定不予受理建议书,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不予受理决定。

   当事人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同级人民政府、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交办或者有关部门转办的争议案件,按照本条有关规定审查处理。

   第十四条  下列案件不作为争议案件受理:

   ()土地侵权案件;

   ()行政区域边界争议案件;

   ()土地违法案件;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争议案件;

   ()其他不作为土地权属争议的案件。

   第十五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受理后,应当及时指定承办人,对当事人争议的事实情况进行调查。

   第十六条  承办人与争议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应当申请回避;当事人认为承办人与争议案件有利害关系的,有权请求该承办人回避。承办人是否回避,由受理案件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第十七条  承办人在调查处理土地权属争议过程中,可以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取证。被调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协助,并如实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第十八条  在调查处理土地权属争议过程中,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对争议的土地进行实地调查的,应当通知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到现场。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部门派人协助调查。

   第十九条 土地权属争议双方当事人对各自提出的事实和理由负有举证责任,应当及时向负责调查处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有关证据材料。

   第二十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调查处理争议案件时,应当审查双方当事人提供的下列证据材料:

   ()人民政府颁发的确定土地权属的凭证;

   ()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批准征收、划拨、出让土地或者以其它方式批准使用土地的文件;

   ()争议双方当事人依法达成的书面协议;

   ()人民政府或者司法机关处理争议的文件或者附图;

   ()其他有关证明文件。

   第二十一条  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查证属实,方可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第二十二条 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的现状。

   第二十三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受理的争议案件,应当在查清事实、分清权属关系的基础上先行调解,促使当事人以协商方式达成协议。调解应当坚持自愿、合法的原则。

第二十四条 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

   ()争议的主要事实;

   ()协议内容及其他有关事项。

   第二十五条  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由承办人署名并加盖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印章后生效。

   生效的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是土地登记的依据。

   第二十六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调解书生效之日起15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调解书送达当事人,并同时抄报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七条  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提出调查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八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土地权属争议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调查处理意见。因情况复杂,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提出调查处理意见的,经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二十九条  调查处理意见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争议的事实、理由和要求;

   ()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等依据;

   ()拟定的处理结论。

  第三十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查处理意见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报送同级人民政府,由人民政府下达处理决定。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调查处理意见在报同级人民政府的同时,抄报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对人民政府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在规定的时间内,当事人既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处理决定即发生法律效力。

   生效的处理决定是士地登记的依据。

  第三十二条  在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过程中,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  乡级人民政府处理土地权属争议,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四条  调查处理争议案件的文书格式,由国土资源部统一制定。

   第三十五条  调查处理争议案件的费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331起施行。19951218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