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正是扬帆时 革故鼎新谱华章 ——我省全面深化国土资源改革综述 -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风起正是扬帆时 革故鼎新谱华章 ——我省全面深化国土资源改革综述
2015-02-09 |  来源:  |  分享到:

  

   

    

蜀人多壮志,敢为天下先。1977年,广汉金鱼公社率先实行包产到组1980年,广汉向阳公社第一个摘掉人民公社牌子; 2007年,成都率先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之一,四川有着勇于开拓、革新奋进的传统。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乘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春风,按照省委十届四次全会部署,全省国土资源系统脚踏实地、抓铁有痕,一幅壮丽的改革画卷正徐徐铺展。

创机制建格局 改革稳步起航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生,革故鼎新如逆水前行。国土资源改革事关重大、影响深远,国土资源厅党委知难而进、坚毅前行,奋力开启改革攻坚新航程。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影映来。全面深化国土资源改革目标明确、立意高远,其核心和目标是转方式、保资源、保发展、惠民生,开好局、起好步至为关键。

厅党委书记、厅长、厅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杨冬生同志强调,“国土资源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涉及到国家多项基本制度,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枢纽性的作用。我们既要激发大胆革新的动力和活力,又要保持稳妥审慎的政治定力,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在实践中处理好重大关系,坚持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为确保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去年2月以来,省国土资源厅党委牢牢牵住关键性改革的“牛鼻子”,注重全局设计,明确改革重点,健全工作机制。厅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分工负责,全力督战,确保改革齐头并进,形成了“一组两会三级协同七大机制”的改革工作格局:

——“一组”,成立厅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改革办,由厅党委书记、厅长杨冬生同志亲自任组长,各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局相应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

——“两会”,定期召开厅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和厅改革工作推进会。2014年2月至今,已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4次,改革推进会议8次。

——“三级协同”,健全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改革工作体系,组建改革联络员队伍,组织全行业改革业务培训,整合力量、上下联动、协同推进。

——“七大机制”,建立了组织领导机制、日常工作机制、分类推进机制、定期评估机制、跟踪督办机制、信息宣传机制和改革对接机制,实行清单和台账管理,定期汇总上报改革进展。年前部署、年中检查、年底对账,全面、规范、高效抓好改革推进。

2014年岁末盘点,10项牵头任务稳步推进,27项配合任务顺利开展,17项行政审批改革任务全面落实,专项改革多有“斩获”: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扩大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效益显著,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基本完成,不动产登记工作加快推进,采矿用地方式改革完成方案编制,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实施,水库水面用地方式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国土资源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一系列改革举措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拓展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为四川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要素保障。

 

坚持改革思维 筑牢保护之基

改革本质的要求是创新思维观念和发展方式。国土资源改革思维,就是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底线思维,坚守资源节约集约的战略思维,坚守依法用地用矿的法治思维,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高扬耕地保护大旗。针对“重发展、轻保护”等现实问题,坚持底线思维,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加强耕地占补考核,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改进土地整治管理、开展耕保基金试点,鼓励农民参与,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制定《异地占补平衡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经济发展预留空间。

2014年,我省在德阳罗江县实行了“先建后补、以补代投、以补促建”的土地整治新模式,鼓励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参与土地整理项目;在德阳、绵阳、泸州和自贡市选择部分区、乡镇开展耕保基金试点;研究制定《土地整治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拟将项目立项权下放到市州,加强项目建设和资金监管;第一批成都、泸州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已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核;全省土地整治项目立项405个,整理规模143万亩,总投资超过30亿元,可新增耕地40万亩。

——实施节约集约战略。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川府办﹝2014﹞84号),针对“重申报、轻利用”等问题,通过强化管理,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土地扩产增容、建设标准化厂房、支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等改革举措,破除土地瓶颈,不断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2014年,争取国家复垦利用计划4.5万亩;单列安排1100亩用地计划,奖励了11个省级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土地利用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建设法治国土。认真落实依法治省纲要,建立健全系统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议事决策程序,严格合法性审查。针对土地出让、矿产资源开发领域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并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管理的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规定》等系列文件;加强执法监察,开展重点地区用地预警监控,加大卫片执法和专项执法力度。去年,公开通报和挂牌督办土地矿产违法案件25件,卫片立案查处806件,对6个县(市、区)开展了警示约谈,处分相关责任人52人,移送追究刑事责任2人,有力地维护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秩序。

 

创新改革举措 保发展为先

争取增量盘活存量,灵活施策求取突破,服务我省多点多极发展战略,保障重点项目落地,支撑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升级跨越,向改革要空间,在创新中求发展。

——用地瓶颈得以舒缓。针对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土地瓶颈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增量,满足刚性需求,使出用地保障“四板斧”。

第一板斧,努力争取增量2014年争取国家下达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27.5万亩,同比增长5.4%,排名为全国第5位。争取成都、德阳、广元、绵阳、遂宁5市使用洪灾灾后重建预支计划2.75万亩,争取国土资源部同意追加我省高速公路连接线和乌蒙山片区凉山州交通大会战项目用地计划2.4万亩。争取使用国家计划获批建设用地39.5万亩,同比增加25%。

第二板斧,积极盘活存量。实施闲置低效用地清理,综合采取收回、督促建设、重新约定开竣工时间、限期整改或重组盘活等措施,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已经省政府批准的城镇批次建设用地进行区位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土地批后利用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健全新增建设用地及时有效利用机制,大幅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全省综合供地率由2009-2013年平均48.4%的水平提高到63.1%,清理盘活闲置土地8万亩。

第三板斧,实行有保有压。深化土地要素配置和差别化用地机制改革。从2014年起,实行单位生产总值用地量下降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挂钩制度,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年初大幅增加并一次性下达市州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占全省计划比重达到近90%,较2013年提高近8个百分点,有力支撑各地多点多极增长。同时,加大县域经济要素保障力度,单列安排扩权县用地计划6万余亩,同比增长18%。

第四板斧,推进水库水面用地方式改革。在全国率先突破,实行水利水电工程坝区与库区用地差别化管理,库区部分涉及的水库水面用地按照“只征不转”的原则,只办理土地征收手续,不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不匹配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目前,全省已有46个水利工程项目用地获省政府批准,其中水库水面用地按照“只征不转”的原则,节约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1.4万亩,为全国改革提供了经验与样本。

——政策约束渐次突破。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精心组织、统筹推进、整体打造、集成建设,促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既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又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放眼巴蜀大地,巴山新居、彝家新寨,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新农村画卷正在展开,这其中少不了国土人的努力与奉献。在成都邛崃市夹关镇周河扁,国土部门将灾后重建与增减挂钩政策有机结合,整合集中各类专项资金,使每户农民出资不到10万元,即可入住统一规划、设计、建造的“小规模、组团化、生态式”新居。笔者随机走进一座挂着“沫江山居 18”铭牌的新房,这是农户陈长青的新家。新房背山而建,三层小楼,白墙灰瓦,独特实用的设计与周围山水生态融合协调,“看得见青山绿水,留住了乡愁”。

近年来,国土资源厅在优化项目区设置和节余指标使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自贡市获准在市辖各区之间跨区设置挂钩项目区;芦山地震灾区可在市域范围内设置项目区,开展建设用地指标流转;巴中等连片特困地区和11个纳入国家规划的生态移民搬迁区可在省域范围内设置挂钩项目区。

增减挂钩政策有力促进了我省灾后恢复重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第一桶金”。“4.20”芦山地震后,全省共批准灾后恢复重建挂钩试点项目71个,周转指标总规模2617公顷,其中有62个项目区可在市域范围流转交易建设用地指标。峨边县通过此项政策,筹集重建资金近2亿元。

2014年,我省在全国各省挂钩试点评估结果中名列第二。近两年来,国土资源部下达给我省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指标共计10.9万亩, 2014年安排挂钩指标5.7万亩,同比增长9.6%,全国排名第7位。安排使用增减挂钩指标3.13万亩,同比增长49.1%。

——战略用地重点保障。国土资源保障工作,说起来很复杂。形象比喻,其实就是分饼子,资源有限,人多饼少,怎么把饼子分好,既是智慧,更是科学。重大战略、重大项目作为支撑我省多点多极发展战略的加速器和新引擎,必须保障资源供给、用地先行。

一保多点多极战略。强力支持天府新区建设。多次汇报协调,争取国土资源部出具支持意见,确保天府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新区。2012年以来,连续三年对天府新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行单列管理,单列下达用地计划5.499万亩,年均同比增长20%以上。研究制定天府新区土地支持政策,科学核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单列2.2万亩用地计划,确保西部国际博览城、东风神龙汽车等项目及时落地。两年来共批准成都开展异地占补平衡3.34万亩,有效缓解了天府新区用地压力;支持核心经济区快速发展,在成都探索开展转征与实施分离、缩小征地范围改革试点,赋以成都市更大的用地自主权。2014年,成都市编制上报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83个批次,申报用地总规模8.59万亩。2012年以来,成都双流、邛崃等 15个区(市)县,通过土地流转方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668亩,交易金额2.59亿元。 

二保重大项目落地。全年获批建设用地89.9万亩,同比增加42%;供应建设用地73.4万亩,同比增加65%,其中交通运输和水利设施供地46万亩,同比增加119.5%,确保了汶(川)马(尔康)高速、筠连县王家沟水库、合江县锁口水库、凉山州西溪河洛古水电站、巴州区天星桥水库、亭子口枢纽工程、兰渝铁路、成昆铁路成都至峨眉段、米易至攀枝花改扩建工程、自隆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及时落地。

三保城乡统筹发展。单列安排用地计划6000亩,支持百镇建设行动;积极争取将成都纳入全国14个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试点市,探索建立城镇用地规模结构调控机制;推荐德阳市绵竹市、宜宾市南溪区为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县(市、区),试点工作全面铺开;推荐成都、雅安为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探索限制开发区域科学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效能国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建设用地报批工作进行革命性的变革。用地申报材料数量由14件减少到5件,单独选址项目申报材料由20件减少到7件。从政务窗口接件到省政府审批平均仅需30个工作日,审批周期缩短了75%;清理规范行政权力和行政审批,清理后省本级行政许可事项共15项、非行政许可事项共10项。清理市县级行政许可事项20项,清理行政许可前置审批事项99项;推进简政放权,与省财政厅联合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土地整治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优化,完善管理机制。全年共办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5705件,按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达到100%。

——为“稳增长”提供强力要素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和矿产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夯实农村产权改革基础,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基本完成,不动产登记工作加快推进,省级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获批,泸州市被列为全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施试点(示范)单位;加快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省级权限内的矿业权一律委托省政府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集中交易,目前已委托2批11宗探矿权,制度建设基本完成;在全国率先出台稳增长九条措施,扎实做好国土资源稳增长要素保障服务;加快地质找矿行动,争取到国家支持,加快了川南页岩气勘查开发试验区建设,建立了部、省、企业等多方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为我省页岩气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年新增矿产资源储量铁矿石16.7亿吨,煤炭4.8亿吨,铜11万吨,铅锌14.86万吨,锂29.7万吨等,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找矿目标任务。全省锂资源储量达到全国的50%以上,盆地深部杂卤石型钾盐矿勘探走在全国前列,攀西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取得新的突破。

 

改革成果共享维护民生之本

以民生改善为根本,尽心尽力保权益,加大民生工程支持力度,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和治理工作,使改革成果为全川人民所共享。

——充分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公布实施全省新一轮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较上一轮标准平均增幅达30%。研究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保资金政府应统筹部分“挂账”问题,探索被征地农民社保资金预存款制度。规范征地行为,督促各地严格依法按程序落实征地补偿安置措施。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全系统共办理群众来信3583件,接待来访3096批次11643人次,有效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12336违法举报中心受理国土资源违法线索3105件,对有效线索处理和反馈率达到100%。对1500余件群众来信来电诉求,及时按规定办结反馈。

——切实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创新统筹指挥机制、排查预防机制、应急预警机制和联动防治机制,实施精准防控、细化管理措施,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应对能力。全省2014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仅为7人,是我省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低值,16个市(州)实现“零死亡”,取得了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历史最好成绩,得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的充分肯定。

【数据】 2014,拉网式排查地质灾害隐患43265处,发放“防灾工作卡”和“避险明白卡” 10万多张,实现预案覆盖率、群测群防网络覆盖率、隐患告知率3个100%;逐点落实专职监测员5万余名,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120.2万条,地质灾害成功避险82起,避免了6388人因灾伤亡;全年省级补助资金2.93亿元,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76万户,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46.7%,为历年单批次最多;组织实施160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60%。

——凝心聚力抓好民生工程。改革综合管理体制,建立片区工作组制度,实现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工程等项目验收、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全覆盖,将走基层活动与工作检查、验收同步开展,加大民生工程保障力度,有效提高国土资源综合服务能力。省上单列安排乌蒙山片区每县300亩用地计划,争取国土资源部分别出台支持凉山州、巴中市扶贫攻坚的意见,安排支持“四大片区”美丽新村建设省投资土地整理项目90个,扎实开展峨边县“挂包帮”、汶川县新桥村“联村帮户”工作,开展甘孜州石渠县等包虫病区打井找水工程,完成打井504口,解决了近2.8万名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促进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

 

推车上坡,头几步最难;创业兴业,唯勤谨是路。回首大潮涌动、千帆竞发的2014年,我们心绪难平;展望破浪越险、高歌奋进的2015年,农村征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一场改革的攻坚战又接踵而至。改革者进、创新者强,“爱挑的担子不嫌沉”,四川国土人将肩负使命,负重前行,在新的一年,拿出关键之为,实现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效!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