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利用资源 创造美好明天——纪念第37个“世界地球日” -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珍惜利用资源 创造美好明天——纪念第37个“世界地球日”
2006-04-11 |  来源:四川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  |  分享到:

 

今年422日,是第37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

通过对地球日——这个全人类共同节日的隆重宣传,意图唤起全社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持续恶化这一现象的重视。长期以来,我们人类以巨大的能源和资源消耗为代价,换来了经济上的一片繁荣。然而居安当思危,一系列不容回避的严峻事实横亘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的自然资源正在进一步减少,我们生存的环境也正在接受最严峻的挑战。在我国,人与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开始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制约。20世纪的后十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铅增长380%,我国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单位面积的污水负荷是世界平均数的16倍之多。另一方面,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59亩,相当于世界人均3.75亩的32%,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到2010年可满足的有21种,而到2020年仅为6种,石油、钾盐、铁、锰、铬铁、铜矿等大宗紧缺矿产长期短缺已是不争的事实。

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作为居住在地球上的村民,我们绝不能坐而论道,担忧和抱怨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寻找一条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之路。当前,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指出,未来五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胡锦涛总书记也曾多次指出,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省委书记张学忠,省委副书记、省长张中伟也反复强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生态四川的目标,不断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迈上新台阶,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走创新型发展道路。

国土资源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土地、矿产资源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绝不是权益之计,而是我们必须长期遵循的行为准则,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我们的决策和具体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转变”和建设“生态四川”的决策,坚持资源保护国策不动摇,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保护耕地,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土地、矿业市场秩序整治,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不断提高国土资源保护水平,努力实现由资源保障向资源与环境并重的转变。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按照从严从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立足内涵挖潜,盘活利用好存量土地,抓紧修订完善各类用地定额标准和建立投资密度、容积率和产出效率标准,注重从源头上控制浪费土地和粗放使用土地。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和严格收益管理,探索建立激励节约集约用地的利益机制,调动各行业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促进矿产资源规模化开采和集约化利用,鼓励企业利用低品位、共伴生矿和尾矿资源,提高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利用体系,促进发展循环经济。要加强地质勘察,增加资源储量,切实做到找得到、管得住、用得好,努力提高全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监测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提高地质环境保护水平。

资源作为地球贡献给人类的不可再生的礼物,怎样使用,如何利用,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参与。增强公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并以实际行动节约使用每一种地球资源,才能培育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社会,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这是在理智和醒悟中选择的科学发展之路,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子孙”的千秋伟业,我们一定要肩负起神圣使命,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发挥各级群众团体的作用,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寸地、节约每一张纸、节约每一度电,通过我们不懈努力,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源自:《国土资源报道》)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