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部官员称耕地红线难守应复垦1亿亩损毁土地 -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国土部官员称耕地红线难守应复垦1亿亩损毁土地
2011-07-25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分享到:

  近年,“人增地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突出的矛盾,国土资源部在表示未来用地形势严峻的同时,也在不断强调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保中国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11日,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罗明总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守越来越难。对现有1亿多亩损毁土地进行复垦,既可保18亿亩耕地红线,又可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用地保障。”

  罗明说,国土部门将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尽快摸清土地复垦“家底”,用新的推算方法界定出土地新、旧账。

  复垦破解土地困局

  中国现有耕地面积约18.26亿亩,相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了1.23亿亩,耕地保护压力不断增大。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保增长还是保耕地,也一直考验着行驶在“经济高速路”上的中国。

  作为国土资源部的官员,罗明认为,现有土地整治中,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已经由出地率提高到提升产量的水平,而中国经过2000多年的农耕时代,在未利用土地已非常有限的情况之下,土地复垦将大大缓解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既可以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也可以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用地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中国共有损毁土地1.3亿多亩。其中,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约1.1亿亩,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约2100万亩。目前已复垦土地约3000万亩,约有1亿多亩尚未得到复垦。同时,每年生产建设活动新损毁的土地约几百万亩,其中60%是耕地或其他农用地,有些还是基本农田。

  罗明说,如能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整治、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草则草”的原则,对上述所有损毁土地进行复垦,可为国家增加6000多万亩耕地、3000多万亩其他用地。

  “加强土地复垦工作,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土地利用潜力非常巨大。”罗明称。

  土地复垦是土地整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近年,中国复垦率逐年得到提高,已由1987年的1%提高到目前的25%左右,但是,相比国外,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土地复垦率均达到了70%--80%,中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用高科技手段尽快摸家底

  土地复垦领域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白中科对中新网记者说,土地复垦的第一个春天是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的颁布,但春天持续仅仅4—5年就过早进入了冬季。

  白中科说,《土地复垦规定》明确了土地复垦的概念以及“谁破坏、谁复垦”的基本原则,但土地复垦的资金保障、政府监管措施、企业监督制约等制度设计方面的强制性手段不够完善,缺乏可操作性的复垦实施细则。

  “当时,矿产资源廉价造成土地复垦旧账累累,种植业低效益挫伤土地复垦的积极性,企业大部分在亏损,根本谈不上土地复垦。” 白中科称。

  2011年3月5日,历时8年,国务院正式发布施行了《土地复垦条例》,使中国的土地复垦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新阶段。

  中国将土地复垦目标定为“不欠新账、快还旧账”;2011—2015年间,土地复垦率由目前的25%提高到35%左右。

  中新网记者采访多位国土部门官员,均用四个字概括上述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

  罗明认为,用常规的手段中国是较难实现上述土地复垦目标的,必须提高社会各界对复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依靠科技的力量。

  罗明称,当前国土部门正想办法尽快摸清土地复垦的“家底”。除了靠常规的调研、详查等方法外,还要利用如GPS、遥感等高科技技术手段进行快速调查。与此同时,要在推算方法上有所创新,通过如“万吨煤破坏土地多少”这样的概念和思路,大概确定和推算出破坏土地的责任人和应承担的义务。

  此外,罗明说,如何抓政府快还旧账,抓企业不欠新账,这也要看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土地复垦条例》的落实情况。

  那么土地复垦全国会不会是统一的标准?罗明说,今年国土资源部将召开全国土地复垦工作会议,将对全国土地复垦思路、方向、重点进行部署。国土部门将尽快建立土地复垦国家级的标准,各省也要建立相应省级标准。

  国土资源部表示,目前,“土地复垦技术标准”、“土地复垦工程建设标准”、“土地复垦验收规程”、“矿山土地复垦投资标准体系”、“煤矿土地复垦概(估)算标准”等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中。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