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宜宾地震“摇”出134个新增地灾隐患点,是如何排查出来的? -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四川在线:宜宾地震“摇”出134个新增地灾隐患点,是如何排查出来的?
2019-07-26 |  来源:宣教中心  |  分享到:

7月22日,宜宾大雨,长宁县富兴乡合家村地灾监测员朱德贵又忙碌起来。他负责监测的点位——合家村4组石格闹崩塌,是长宁“6?17”地震后新增的地灾隐患点。

像这样的地震诱发的隐患点,宜宾还有134个,广泛分布在长宁、珙县等受灾县区。隐患以滑坡、崩塌为主,部分已经出现垮塌、掉石迹象,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隐患点是如何被排查发现的?怎样避免排查盲区,把风险降到最低?带着问题,记者跟随震后地灾排查主力技术队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2地质队,再次来到合家村4组石格闹崩塌隐患点。

【一线直击】

地震摇出新隐患,山石崩塌截断通村公路

回忆6月17日那个夜晚,家住合家村4组的梁世宣仍心有余悸。当时,比摇晃更让她恐惧的是大山发出的狂野“嘶吼”,“轰隆轰隆的声音,开始闷,后来又很响,好像山要垮了。”

山,确实垮了。梁世宣和丈夫跑到房前的空地上,借着手电筒的微光,看到山石铺满门前的小路。“糟了,路断了!”梁世宣家门前有一条乡村公路,是连接富兴乡场镇和6个相对偏远村的必经之路,涉及上千人的出行。路的一侧是山坡,山石被摇落后堆在路上,最高的地方有一人高。梁世宣随即将信息报告给村干部。

这一宿,梁世宣不敢睡。没能入睡的,还有包括202地质队在内的3家专业地勘单位的技术人员。当夜,这3家单位组成的第一梯队共37名技术人员集结长宁县,守在长宁县临时指挥部,和当地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一起,分析研判地质灾害的成灾形势,不断接受各地群众上报的信息,其中包括合家村4组的信息。

第二天一大早,梁世宣就见到了一群“橙马甲”,他们是202地质队的地灾排查人员。

无人机帮忙,迅速圈定隐患范围

6月18日天一亮,专业地勘单位的技术人员立马行动起来,先从群众上报的点位开始查起。202队工程师张川带领两位技术人员来到了石格闹崩塌现场勘查。他抬头望去,山坡像被撕了一条口子,大小石块滚落到路面上。

“现场土石约有400立方米。”张川把基本信息写在记录本上。他初步判断,此处是地震诱发的崩塌灾害。张川让同事放飞无人机,对整个崩塌的的山体进行航测,他则翻过路面上的堆积物,往被截断的路的远处走去。

与崩塌点的情况不同,越往里走,植被越茂盛,山坡上的竹林密密麻麻,凭着一些被砸断或者压弯的竹子,张川分辨出山石崩落的痕迹。

就在张川他们现场排查的同时,道路抢险工作也同步进行。合家村组织村民开始清理堆在路面的土石,重新抢通了道路。

虽然道路的土石清理走了,但危险仍然存在。原来,结合无人机的航测的影像图,张川和同事初步判定,从石格闹崩塌隐患点起,沿公路一直往前,长约600米的范围内都是危险区域。“崩塌的地方,看起来只有一个点,但是这一路上都很危险,随时都有再次垮塌的可能性。”

三轮排查翻山越岭,不放过一个隐患

此后,受余震和降雨影响,宜宾又先后进行了两轮地灾排查。“第一次的排查,主要是应急排查,后面的范围和程度要更广、更深一些。”202队副队长许洪说。 据统计,地震发生后,宜宾对全市4区7县共160个乡镇开展了三轮地灾排查,对群众报灾信息、原有隐患点进行了逐一核查,共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381个,目前已基本完成隐患排查工作。

石格闹崩塌的第三次排查是7月16日,202队工程师朱洪良和张位均各带领一个小组,从早上8点开始,分别从山坡两侧上山,沿途排查裂缝等隐患情况,最终在下午4点在山顶会合。“我们这次排查,主要是为了解决无人机航拍的盲区,进一步摸清隐患情况。”

通过详细“体检”,在山上发现9个危岩带、2处高位崩塌堆积体,终于摸清了隐患的详细情况,共威胁13户64人。下一步,将对该隐患点进行应急治理。

“直到现在,我们还要每天监控和排查。”7月19日,在隐患点旁边,一个蓝色的帐篷就是202队技术人员龙文祥临时的“家”,他白天黑夜都守在这里,直到应急治理启动,隐患点的危险被排除。

【排查故事】

再危险,也要爬上去

7月19日,记者见到202队工程师张位均时,他正在绘图,手臂上还带着被荆棘刺破的伤口。

三天前的7月16日,他们一行4人到合家村石格闹崩塌隐患点实地调查,从山脚到山顶,500多米的垂直距离,他和同事们爬了一整天。下山之后,四个人不同程度地“挂了彩”。

山上是茂盛的竹林和密布的荆棘。头一天刚刚下过雨,坡面十分湿滑,他们攀爬的速度并不快,上山的路,全靠自己踩。“一抬起腿,都不知道往哪里落脚。”

近距离接触隐患点,危险无处不在。他们遇到过滚落的山石,有人脚底打滑滚下山坡,有人被繁盛的荆棘刺伤,还有人被蚊虫叮咬皮肤红肿,甚至有蛇从面前的地上爬过……

“再危险,我们也必须爬上去。”张位均说,很多植被茂盛的山体,如果不爬上去,隐患的裂缝就很难摸排清楚,下一步的治理也就无从谈起。“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