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军:保护耕地严起来 节约用地实起来 -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孙建军:保护耕地严起来 节约用地实起来
2019-06-26 |  来源:宣教中心  |  分享到:

在全省上下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奋力决胜全面小康的新形势下,我们迎来了第29个全国土地日。为切实提高全社会关注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自然资源部将今年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确定为“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

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实现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省委彭清华书记强调,要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高质量发展。尹力省长要求,摸清土地资源家底,掌握土地使用管理实情,绷紧依法依规高效集约管地用地这根弦。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基本国策,扎实推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各级政府和自然资源部门持续深入宣传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紧迫形势、重大意义和方针政策,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一方面,我们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各级政府为主体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要求,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但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全面提升了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我们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大力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工作,深入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努力盘活城镇低效用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省人均耕地仅1.21亩,人多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耕地非农化、破坏耕地甚至毁坏基本农田等现象屡禁不止;建设用地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特殊的省情、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保护耕地严起来,节约用地实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管好用好宝贵稀缺的土地资源。

保护耕地严起来,就是要坚持管控、建设、激励并举,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严防死守保护耕地红线。一要切实加强“管控性保护”,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尤其是已经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双平衡,严格做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二要持续推进“建设性保护”,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合理开发利用后备资源,确保耕地面积有增加、质量有提高、产能有增长,为粮食稳产增产和生态环境改善奠定坚实基础。三要继续强化“激励性保护”,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建立耕地保护奖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建立耕地保护基金,激发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人参与、主动自觉保护耕地的社会氛围。四要严格执法监管,进一步巩固“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等专项行动成果,加大动态巡查和卫片执法力度,严肃查处未经批准擅自占用耕地等违法违规行为。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土地资源。

节约用地实起来,就是要进一步优化用地布局、挖掘存量潜力、向市场要效率、向改革要空间。一要扎实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引领作用、刚性管控作用,切实服务保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实施。二要多措并举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持续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强建设用地保障能力。三要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强化土地分类管理和差异化供给,实施“增存挂钩”政策,优化土地利用计划配置。四要改革探索节约用地发展新模式。总结推广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改革等改革经验,扎实推进重大项目用地、生态用地、点状用地、工业用地弹性供应、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改革,多方拓展建设用地空间。

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影响千秋万代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努力。希望社会各界携起手来,齐心协力,牢固树立“保护耕地严起来、节约用地实起来”的理念,共同守护好我们宝贵的土地资源,为建设经济强省、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坚实的土地资源保障。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