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中国自然资源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2019-06-17 |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分享到:

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持续加大,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山更绿了,水更清了——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左图为甘孜州高原牧场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属于长江、黄河的上游地区,这里拥有丰富的林草资源,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和全国三大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物多样性宝库”等一系列“名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大规模开发林木资源,甘孜州生态环境一度恶化,并导致自然灾害频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保护与修复力度持续加大,甘孜州的生态环境“创伤”逐步得到修复,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世外桃源般的高原美景重现在世人的眼前。

放下斧头油锯,伐木工变护林员

在道孚县林业局的陈列室里,整齐地排列着油锯、弯把锯、归楞用搬钩、抬木用掐钩、发电机等林业工具。“这些都是森工企业支持国家‘三线建设’时期的珍贵‘文物’,见证着甘孜州林业的过往。这些工具可以说是把‘双刃剑’,支持了建设,也毁掉了森林。”道孚林业局局长龙波回忆说。

“那时候的树真粗啊,3个人都抱不过来!”周华斌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进入二郎山原始森林时的情景。1990年,只有23岁的他,天不亮就背着斧光油锯,和老师傅轮流蹲在地上开“基口”。一棵棵杨树倒下,接着去枝、剥皮、截断,吊上索道钢缆滑到山脚,转运出去。这样的工作,周华斌干了整整8年。

恩格斯说过:“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会换来大自然的无情报复。”随着伐木工人、开荒者一步步逼近,山林和绿色在四川大地上越来越少。反之,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1995年,四川水土流失面积已近20万平方米,年土壤侵蚀量达9亿吨,是长江最大泥沙输出地。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

这次大洪灾过后,中央果断决定在长江上游彻底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实施天保工程。次年,中央再出作出部署,在四川率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53岁的居里至今对那场“封锯仪式”记忆犹新,“我们‘封了’斧头121把、油锯45台,说实在的,当时大家都有些舍不得。但森林被我们砍得千疮百孔,再不停伐,我们就是千古罪人了。我知道,我们要大转身了。”

从1998年到2019年,甘孜人放下斧头油锯,拿起铁锹锄头,伐木工变为植树人、护林人。甘孜紧紧围绕“生态立州”战略目标,严格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大力实施“停、造、转、保”系列措施,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覆盖率三增长。目前,甘孜州天然林保护累计完成投资78.85亿元,9050万亩森林资源得到依法有效管护,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68.16万亩,与1997年比较森林覆盖率从31.61%上升到34.3%;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4.11万亩;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爱林护林,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石渠县位于川、青、藏三省区交界处,县城海拔4256米。要在如此高海拔的地区种树,难度可想而知。石渠县护林员多白说:“种了死,死了又种,要反反复复好几次才能种活一棵树。”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多白精心呵护,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为他所在的温波镇种活5940株树。

记者一路采访,随处可见插有“封山育林区”牌子的山林。生机盎然的茫茫林海将巍巍高山装扮成一块美丽的绿宝石。

“现在我们这里的野兔、雀鸟越来越多了。”这些失而复得的“宝贝”让在巴塘县松多乡松多村当了30多年的村支书的洛真感慨万千。过去家家有猎枪,见到动物就打,后来树木砍了,小动物就不见了,土地沙化也越来越严重。现在生态越来越好,小动物不时光临,刚种下的种子成了它们饱腹的“美食”。洛真说:“尽管这样,我们也舍不得去伤害他们,能在这绿色森林和碧水蓝天中生活,是一种福气,我们当然要珍惜。”

同样对这份绿色格外珍惜的,还有生活在泸定县岚安乡昂乌村的村民。岚安乡的石膏岩储量十分丰富,2014年大规模矿产开发带动了乡域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山林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村民杜友刚至今还记得那时机械进山“开膛破肚”,山村四处残沟深豁。他说:“每天一大早起床开窗,看到对面山边的坑沟,心情坏极了。”2016年,岚安乡党委政府结合美丽乡村和矿山恢复治理工程,拉运客土1310立方米,实施植被恢复,开挖种植槽42个,种植杨树、柳树、樱花树,播撒草种516公斤,让这里彻底变了样。村民林强说:“没想到以前千疮百孔的矿区,恢复治理后能变得这样好,村里的鸟儿多了,周边的山溪里一度不见踪影的水生野生动物也回来了。”

上天厚爱,更要珍爱。甘孜州把生态建设作为头等大事,任何项目都要先过要求严苛的生态关。因为有损生态环境,上百个经济效益不错的项目被拒之门外。如今,甘孜州已划定9.6万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区,让其成为不能触碰的“高压线”。而另一条“红线”存在于人们心中——那就是对于污染的项目,一律拒绝;对于碰触红线的行为,一律严惩。

靠山吃山不损山,靠林吃林更护林

湛蓝天空下,红檐白墙的藏式建筑格外显眼,简单古朴却原汁原味。开客栈之前,雅江县香格宗村布珠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挖虫草。碰上运气好的年景,全家人的收入也仅够温饱。布珠说:“香格村是格西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由于开发受限,过去村子里很荒凉。”如今,好生态成了“活广告”,昔日“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康巴高原成了游客热衷的旅游胜地。布珠也趁机建起了客栈,2018年累计接待游客1万多人,利润超过30万元。

2016年,甘孜州列入川西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想要更高质量地建设川西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核心要义是转变人与自然的关系,让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说,要实现整个目标,必须探索出与当地相适应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同样是吃“生态饭”,理塘禾尼乡的村民很有体会。作为省级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地区,在甘孜州,湿地管护每亩每年补助牧民4元,退牧还湿则每亩每年补助牧民25元。单巴达吉是禾然尼巴村最早的湿地保护志愿者。如今,已经有40多人加入这个队伍,志愿者集体活动的频率从最初的每月一次变成了如今的每周一次。仅生态补偿这一项,禾尼乡户均年收入就超过了2000元。

靠山吃山不损山,靠林吃林更护林。甘孜州打出了漂亮的“高原生态特色牌”,建成特色农业基地71.67万亩、林果基地95.4万亩,3个“百公里产业示范带”初具雏形。道孚县曾经的伐木工人养出了高品质藏香猪肉,成功入选“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德国商务宴请晚宴;雅江县的林业工人办起了松茸园,产品远销港澳台。

甘孜生态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牧民就业,据统计,全州选聘生态公益岗位9203人,其中,生态护林员6394人、湿地管护员60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员10人、草原管护员2739人,兑现劳务工资3997.4万元,一大批贫困家庭因此实现脱贫。

俗话说:“走好路不如选对路”。选对路才能走得更好更远。甘孜州把发展生态建设与搞好经济发展两条道汇成一条路、把两道“题”并为一张“卷”、把两张“图”绘就一幅“画”,才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青山不语自多情,绿水无言却流深,厚植绿色,擦亮底色,大山大水大美甘孜正以秀丽身姿聚焦世人目光。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