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彝汉兄弟一家亲 -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中国自然资源报》:彝汉兄弟一家亲
2019-04-28 |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分享到:

深入调研,寻找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良方。


引导和帮助群众发展产业。

排查危旧房屋。

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分析研判贫困户致贫原因。

帮助村里建起水站。

我是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潮水国土资源所所长,从去年6月起参加四川省自然资源系统赴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成为一名驻村综合帮扶队员,派驻凉山州越西县五里箐乡普提村,开展为期两年的帮扶工作。

凉山州地貌独特,山高路险,沟壑纵横。由于多种原因,这里至今仍然是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在去之前,我就知道山里穷,可是当村党支部书记莫洛石体带着我走村入户进行摸底调查时,所见所闻还是让我感到十分震惊。

普提村是乌蒙山深处的一个典型彝族村,全村有32个贫困户182人,我走访的第一个贫困户叫果基尼古。在他家里,床上的被子黑得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和图案,地上火塘边摆放着低矮的板凳,一口黑锅用铁丝连着从房顶垂吊下来,这些就是屋里的全部陈设。他们吃的是在火塘边烤的洋芋坨坨,穿的是泛油的粗布衣裳,住的是透风漏雨的土瓦房。

我向彝族老阿爸递上一支烟,通过老支书莫洛石体的介绍和翻译,彼此一步步拉近距离,他把生活困难情况向我娓娓道来,我一边认真倾听一边做好记录。

彝族老阿妈从角落里拿出苞谷酒,用瓶盖盛满,笑着递到我面前。我因为肝不好已戒酒半年多,但此时不好拒绝,只得一口喝下去,火辣辣的苞谷酒顺着喉咙烧到胃里。之后,老阿妈出门不知从哪里借来一块肉,匆忙架上锅开始做饭。我提出尽快了解完情况就走,但老阿爸用眼神和表情制止了我。

围坐在火塘边,他们用彝族话拉家常。尽管我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聊什么,但通过他们脸上喜悦的表情,我能感受到驻村帮扶队的到来让彝族同胞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向往。开饭了,没有筷子,老阿爸用手递给我一坨肉和一把盛饭和汤的木勺,热情地招呼我吃饭。此时我早已把食品卫生的概念抛在脑后,恭敬地伸手接过肉和勺子,和大家一起吃饭。临别,我们付了饭费。在彝族老阿爸期盼的目光中,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改变这里的面貌,帮助贫困的彝族同胞过上好日子。

我坚信,脚下沾了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了多少真情。要想摸清家底,让困难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援助,就必须融入他们的生活。屋檐下、火塘边、田埂上、公路边,我用半年时间走遍了本村的每一个家庭。走访中,我认真倾听每一户贫困户的心声,详细记录下他们的家庭收入、健康和子女就学情况等。在一次次和贫困彝族群众沟通过程中,我也在慢慢学习彝语,渐渐地我和彝族同胞的心贴得更近了,我们的驻村帮扶工作也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普提村全村共108户村民,全是彝族,基础设施薄弱,人均耕地仅有0.5亩,没有产业是制约村庄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我和村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等在认真分析研判每一个贫困户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对全村32户精准脱贫户制定了“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并明确了责任人。

去年,村里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这涉及我的“老本行”,勘测定界、划定四至范围、放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虽然每天都很忙,但是非常充实。看着村民从不能遮蔽风雨、低矮潮湿的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搬进干净整洁有民族特色的新居,彻底告别人畜混居一室、同处一院,听到贫困彝族同胞说“党的政策瓦吉瓦(非常好)!”我的心里特别自豪。

过去,从普提村到五里箐乡,只能走山间的羊肠小道,而且去乡里办事得走一两个小时,往返就是三四个小时,不仅危险,办事也不方便。去年,通过我们驻村帮扶队的努力,建好了通村公路,如今,平整的水泥村道蜿蜒至家家户户,方便了村民出行。

过去,村民们用水得到几公里外的山沟里挑水吃,在我们的努力下,县水务局在山腰修建了水站,引流山间水,让每家每户都喝上了安全干净的水。

通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努力,去年村里有60名青壮年走出大山进工厂、进矿山,到沿海城市打工增加收入,村里建起了40亩核桃种植基地,成立了合作社养马。目前,全村32户贫困户中有14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剩余18户今年也将全部脱贫。我相信,在全体驻村帮扶干部和村组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普提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