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网:四川省国土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构建“人技结合、专群结合”的地质灾害自动化实时监测预警体系 -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中国科技网:四川省国土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构建“人技结合、专群结合”的地质灾害自动化实时监测预警体系
2018-09-29 |  来源:中国科技网  |  分享到:

科技日报讯(记者 谢宏)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的四川地震灾区,特别是阿坝、凉山、甘孜等地,专业技术团队运用无人机、InSAR、LiDAR、高分遥感,北斗智慧云公共监测平台等高科技手段,开展精细化调查、智能监测预警等工作。同时全面启动自动化实时专业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加快构建“人技结合、专群结合”的地质灾害自动化实时监测预警体系。日前,自然资源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举办的“央媒看四川——地灾防治”专题采访活动中,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

四川是全国地质灾害第一大省,全省近97%国土面积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已查明的3.9万处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在全省21个市(州)、176个县(市、区)、4474个乡镇、15000余个行政村,涉及面很广。四川围绕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和应急支撑四大体系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先后成功应对汶川“5.12”地震、芦山“4.20”地震、“7.9”洪灾、“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康定“11.22”地震等多次重大自然灾害考验。四川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其上升为生命工程来抓,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分级负责”的防灾组织体系。

据介绍,今年入汛以来,四川省已经历10次明显降雨过程,降水量较常年均值偏多40%。截至9月14日,全省发生地质灾害灾(险)情2110起,其中灾情500起,是去年同期的3.2倍,直接经济损失达3.7亿余元;险情1610起,威胁3.54万名群众安全,潜在经济损失达23亿余元。面对严峻的防灾形势,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国土资源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和全省防汛抗旱减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各地深入践行“主动避让、预防避让、提前避让”为核心的三避让机制,在罕见的特大暴雨期间,全省未出现一起群死群伤事件,并组织48.4万人提前转移避让,实现成功避险96起,避免4387人可能的因灾伤亡,分别是去年同期的1.9倍和2.6倍。

——阿尔村纳入群测群防监测体系,成功避让滑坡地质灾害。“2018年4月8日19时50分左右,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阿尔寨约10万方坡体发生滑动破坏,致32户320间房屋严重毁损,直接经济损失约7500余万元。由于隐患发现及时、监测措施到位、提前避让果断、防灾机制运转高效,成功避免了32户128人因灾伤亡。”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村委会主任马永建介绍。

据介绍,阿尔寨滑坡隐患于2008年排查发现,当年就纳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落实了1名监测员开展日常巡查监测,并每年组织开展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2017年下半年,该隐患点专职监测员在例行巡查中,发现有变形加剧迹象,随即报告汶川县国土资源局和龙溪乡人民政府。汶川县国土资源局及时增派了监测力量,加强监测巡查,在危险区增设了警示标志和警戒线,并将该点纳入2018年勘查设计项目库。勘查期间,专业地勘单位发现该隐患点变形严重加剧,并将相关情况报告了汶川县国土资源局,县局立即通知乡政府、村两委进一步加密监测。

——“2018年7月10日晚至11日,绵阳市北川县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雨,最大降雨量达309毫米。7月11日凌晨5时,受强降雨影响,北川县陈家坝镇樱桃沟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约上千万元。”绵阳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光德告诉记者,因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积极组织雨中巡查、果断发布避让指令,受威胁的157户500多人提前撤离,未造成人员伤亡。四川省地质矿产局909地质队副总工程师黄晓明介绍,樱桃沟泥石流有较长的活动历史,至今已爆发较大规模的泥石流10多次。樱桃沟泥石流治理工程自实施以来发挥了巨大的功效,几座坝共拦截物源近百万方,至今主体工程基本完好。一是治理工程有效拦挡发挥重要作用。先期通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组织实施的泥石流治理工程在关键时刻有效拦挡了大量物源,减小了灾害规模,大大减轻了灾害损失,发挥了重大防灾减灾功效。二是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快速高效。乡镇基层政府在收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红色预警信息后,能充分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果断采取有效的应急避险转移等处置措施,为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奠定了基础。

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郑勇认为,在今年四川地灾避险成功案例中,群专结合的防灾体系运行监测与防灾治理工程建设为防治地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阿尔村阿尔寨滑坡避险中,成功的监测预警功不可没。

——“7月11日20:30时左右,绵阳市游仙区太平镇芦桥村因强降雨诱发该村3、4、5社发生滑坡灾害。滑坡造成10户村民40间房屋垮塌,其余25户住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损毁村道500米、堰塘2口,直接经济损失约2000万元。由于避险及时,成功避免了35户78人因灾伤亡。”绵阳市游仙区副区长刘杰介绍,避险成功,一是发挥了专业技术力量重要作用。汛期前置驻守技术支撑力量,积极开展地质灾害专业排查,及早发现了灾害隐患,为第一时间采取防范措施,降低灾害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应急响应措施落实到位。绵阳市接到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发布的红色预警后,立即启动I级应急响应,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实现了“零伤亡”目标。三是把主动预防避让作为防范地灾的关键。

据了解,从2014年开始,由中央补助、四川配套,每年投入数十亿元,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通过强化全域详查工作中的遥感先导优势不断提高隐患发现能力;通过构建信息化项目管理数据库不断提高项目管控能力;通过测制和应用重点区域航遥图库不断提高隐患应急处置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地勘队伍装备应用小型无人机、便携式地质雷达等新装备开展调查。在科技手段促动下,四川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初见成效。

四川省加快构建现代高新技术与地质灾害深度融合的科技防灾体系。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坚持瞄准防灾实际需求,加强防治和科技创新公关,提高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水平。二是加快新技术应用。加快与大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含量。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培养适应未来地质灾害防治的高科技复合型人才,以人才驱动行业升级发展。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