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漫酒城添春色,风过泸州带酒香”。“醉美泸州”已成为四川省泸州市的靓丽名片。以绿色打底,以醉美着装,一幅生态泸州的美丽画卷在徐徐铺展。
江阳区董允坝,土地综合整治后耕地连片、数千亩蔬菜大棚鳞次栉比;纳溪区棉花坡镇棉花村,易地搬迁让群众远离地灾威胁;叙永县落卜镇大树村,废矿区草木葱茏;泸县天兴镇田坝村,宅基地退出后建设幸福新村、安康公寓,实现了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泸州国土资源工作持续深化探索的5年,也是泸州以国土修复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再“酿”醉美青山绿水的5年。
董允坝:蔬果飘香,土地整治留住田园山水乡愁
分水岭镇,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董允坝所在地。“分水岭”,颇有意味的地名不由让人对这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产生遐想。
“有女不嫁董允坝,天晴烧渣渣,落雨烧陪嫁。”这是董允坝的“过去”。当地村民杜学仁回忆,多年前的董允坝要走60多里山路到古楼山挑柴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江之阳”农产品诞生地、江阳区“蔬式生活”中心,这是董允坝的“现在”。1米多长的丝瓜、几斤重的大茄子、几十斤乃至上百斤重的大南瓜,在董允坝高科技温室种植展示棚里应有尽有。“到我们这里参观的人多得很呢。”分水岭镇政府工作人员许泽芳不无骄傲地说。
董允坝村过去与现在的分水岭始于2013年。这一年3月份,当地启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9月份就有467户共1496位村民搬入新居,同时,土地复垦、土地流转速度之快令人感叹。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相结合,这是董允坝的特色所在。董允坝配套土地整理项目和增减挂钩项目,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现在的董允坝已建成4400亩集中连片蔬菜基地,引进山东寿光蔬菜大棚设施,重点发展以蔬菜为主的现代都市农业。另外,董允坝村率先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成立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借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
董允坝只是泸州市土地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2008年以来,泸州市先后投资38.35亿元,实施土地整理项目497个、建设规模324.24万亩,新增耕地19.49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89.5万亩。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看,泸州市共实施30个项目,挂钩周转指标规模1311.08公顷。2013年以来,泸州市在四川省农田水利建设绩效考核国土项目中名列前茅。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也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乡愁。”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地说。
大树村:土地解毒,工矿废弃地复垦让荒山变金山
正如泸州市市长刘强所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泸州国土资源工作紧紧围绕生态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特别是围绕废弃工矿地复垦、矿山环境治理、污染土壤改良等进行大量探索。“泸州有3万多亩工矿废弃地复垦试点面积,我们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菜则菜,通过复垦整治土壤改良、生态环境改善、百姓收入提高。”刘强评价说。
叙永县落卜镇大树村是工矿废弃地复垦的典型案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树硫铁矿是全省最大的炼磺厂。73岁的大树村村民张庆家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在磺厂工作每月能拿30多元,很多村民因矿而富。“方圆十几里都是磺厂的人,那叫一个热闹!”
但粗放利用留下的却是巨大伤痕。“采矿给当地环境造成破坏,土地含硫量超高,寸草不生,地表极易塌陷。”叙永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刘军说。怎么办?当地很长一段时间一筹莫展。2001年8月,泸州市对大树炼磺厂进行破产改制,关闭这个全省第一污染大户。
转机发生于2012年。当年,泸州市成功申报“落卜片区硫铁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这是当年四川省唯一获得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批准立项的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同年,国土资源部出台《关于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泸州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成为四川省首批试点市。泸州成立由市长挂帅的工作领导组,市政府连续印发《关于加强工矿废弃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复垦耕地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复垦耕地管理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责任,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把工矿废弃地复垦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版图,困扰大树村多年的工矿废弃地迎来了新契机。
为大树村的土地“解毒”,“药方”是宜耕则耕、宜林则林。据介绍,当地把矿渣堆推平后,先在上面填埋0.5米厚的煤矸石,之后覆盖0.5米厚的熟土。这样一来,一般作物的根须不会接触废弃矿渣,恢复后的土地如果坡度不大,就可以用作耕地。目前,这个矿山治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工程已经完成,并更加注重矿山环境和人文景观的改善和提升。
看到记者,村民们纷纷围了上来,你一言我一语。“真是想不到啊,荒山也能变金山,我们再也不用受炼硫磺的苦了”“荒山覆土后,我们家的地不仅多了,而且肥力提升了好几等,每亩增收2000多元”“不仅地比过去好种,我家还喂了生态土鸡,价钱好、销得快”……如今的大树村早已遍寻不见昔日景象。“如果不是工矿废弃地利用,这里再放100年也没人动!”当地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感慨。
按照国土资源部的安排部署,泸州市按照“统一规划、统筹部署,封闭运行、严格考核,明晰产权、维护权益,规范运作、严格管理”的总体原则,全力推进试点工作。“严把调查评价关、质量提升关、组织保障关3个关口,着力构建一个闭环式复垦质量管控体系,实现了复垦耕地数量平衡和质量提升并重,有力促进了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国土资源部挂职干部、泸州市市长助理刘燕萍告诉记者。
据悉,截至目前,泸州市已立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项目23个共计1.8万多亩,完成19个项目共计1.6万多亩,13个项目通过四川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共计1.1万多亩。
棉花村:搬迁避让,让群众远离地灾安居乐业
纳溪区棉花坡镇棉花村,朱孝成大姐背着刚采摘的蔬菜回到新建小区。听说记者要采访,她笑逐颜开。
两年前,朱孝成一家4口从山上搬进如今150多平方米的楼房。“过去只要一下雨,全家人都心惊肉跳担心发生地灾。搬下山后再也不担心了,看病、孩子上学都方便多了。”她说。朱孝成的家原本住在大山里的五社场坝嘴,那里山势陡峭、地表结构疏松,随时有发生山体滑坡的可能。如今,与朱孝成一起搬迁安置的18户100位村民再也不用担心居住安全了。
搬迁后,村民原来居住的土地得以复垦。纳溪区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说,阳春三月,复垦后的土地上,150多亩近3000株李花竞相开放、缀满枝头,非常漂亮。据介绍,搬迁以后,棉花坡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乡村交通网络,发展特色水果、生态蔬菜种植,兴办家庭农场、农家乐,逐步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采摘为一体的近郊休闲旅游精品线路。“越来越多的游客来乡村赏美景、吃野菜,呼吸新鲜空气、感受乡土气息,农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近年来,泸州市在地灾避险搬迁安置工作中创新思路、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就近就地分散安置、跨村跨社插花式安置、异地货币化安置、集中社区安置等多种方式进行安置。2013年8月,泸州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泸州市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作意见》,决定对经排查和专家鉴定无法通过工程治理排除险情且居住在地灾危险区内的所有住户实施整体搬迁。
泸州市制定了2014~2016年完成3695户避险搬迁规划,补助标准由每户1.3万元提高到每户4万元,其中,由省财政补助每户1.3万元,市财政补助每户1.5万元,区县财政补助每户1.2万元,其余不足部分由群众自筹解决。结合当地实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搬迁户可享有新农村建设、D级危房改造、特困户等扶持政策。
“通过搬迁,大部分群众生活质量改善提高,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既定目标。”泸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丁跃萍说,“地灾避险搬迁以退为进,给自然万物留有必需的生存空间,实现人与地质环境的共存、共生、共荣。”
“泸州酒,香传远,离乡背井都想念……醉美泸州好地方。”一曲民谣《醉美泸州》,温婉细腻地唱出了四川泸州的醉美诗篇,也唱出了中国酒城红色壮美的国土画卷。